近30年來我國人群心血管?。ㄖ饕枪谛牟?、卒中和周圍血管?。┧劳雎?、發(fā)病率及患病率持續(xù)增長,已經給我國帶來了沉重的社會及經濟負擔。
冠心病、卒中等心血管疾病有共同的病理基礎和危險因素。盡管心血管病的發(fā)病機制尚有待研究,但其主要危險因素已經明確。
目前大量研究證實,高血壓、血脂異常(主要是膽固醇增高)、糖尿病、肥胖、吸煙、缺乏體力活動和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是心血管病主要的、且可以改變的危險因素。
我國既往的隊列研究結果表明,缺血性心血管病(冠心病、缺血性卒中)發(fā)病風險中,80%歸因于高血壓、吸煙、高膽固醇和糖尿?。ㄈ咭晃?。改善可以改變的主要危險因素是目前心血管病防治的目標。
而在近日,《歐洲心臟雜志》卻發(fā)表了一篇文章,即在評估心血管疾病的發(fā)病率時,應該考慮新“四大危險因素”:氣溫、空氣污染、疼痛水平和睡眠時間。
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氣溫的問題
眾所皆知,人們喜歡在適宜的溫度中生活,那么過高或者過低的氣溫對心血管有沒有影響呢?最近一項發(fā)表在JAMA Cardiol上的來自瑞典的全國性隊列研究指出,不光是低溫,低大氣壓、高風速和過短的日照時間都與心梗(MI)發(fā)病率密切相關。該研究入組的274,029 例患者中,平均年齡為71.7±12歲。
觀察患者隨著氣溫的降低、大氣壓力的降低、風速的提高和日照時間的縮短,急性心肌梗死的發(fā)生率也隨之增加。
其中與心梗發(fā)病率關聯性最明顯的還是氣溫因素,在一定范圍內氣溫每升高1個標準差 (7.4℃),急性心肌梗死風險降低2.8%(無論是STEMI還是non-STEMI,調查結果均一致)。
過低氣溫增加心肌梗死發(fā)病率的可能原因:1
低溫對身體的影響主要是引起血管收縮,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,引起血壓增高、心率加快,加大心臟負擔。此時,心肌容易缺血、缺氧,誘發(fā)心絞痛、心梗。
2
寒冷狀態(tài)下,血小板聚集和血液黏度的增加,也容易導致血管中血栓和斑塊的形成,這也是導致心梗的重要原因。
3
研究者指出,寒冷天氣的低氣溫和多風天氣除了會導致皮膚血管收縮,增加心臟負荷,就可能誘發(fā)心梗。
天氣還會影響情緒,當天氣溫暖時心情會更加舒暢;陰雨天還會導致維生素D水平降低。雖然這些不會直接誘發(fā)心梗,但情緒因素引發(fā)心臟病發(fā)作也是一種可能性。
4
我國曾在2004~2008年針對北京地區(qū)人群做過流行病學調查,發(fā)現冬季的缺血性心臟病死亡人數明顯高于夏季。
美國的一項針對12個城市心腦血管死亡情況的研究也表明,低溫對心臟和血管的影響可以持續(xù)數日,而高溫的影響僅限于1~2天。
低氣溫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似乎非常容易理解,那么對于高氣溫與心血管疾病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呢?
慕尼黑亥姆霍茲環(huán)境與健康中心的Kai Chen與同事對德國奧格斯堡市的氣溫變化與心肌梗死的關系進行了長達28年的跟蹤研究,并記錄了2.73萬例心肌梗死與冠心病導致的死亡。
他們發(fā)現,氣溫變低時,心肌梗死的風險會有不太顯著的下降;而氣溫升高時,心肌梗死的相關風險則顯著上升——風險指數在1987~2000年間為0.93,而在2001~2014年間則升高到了1.14。在對周期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研究中也發(fā)現了此現象。氣溫升高可以看做心肌梗死的誘因之一。
過高氣溫增加心肌梗死發(fā)病率的可能原因:1
高溫讓人體新陳代謝加快,心肌的耗氧量增加,心臟負荷加重,容易產生心腦血管供血不足。
2
加上人體大量排汗,血液濃縮易導致血液黏稠度升高,產生血栓、栓塞、動脈硬化斑塊,最終可能引起冠心病或心肌梗死。糖尿病患者和高脂血癥患者對高溫更加敏感。
3
炎炎夏日時,患者反復往返室內外,溫度高低頻繁交換刺激,使冠狀動脈劇烈收縮,也會容易引起冠心病的出現。所以室內如果開空調溫度一定要適宜,不宜低于26度。
對策
1
要知冷知熱,不要逞強,尤其是在有低溫或高溫預警的天氣里,要避免長時間待在戶外,夏天注意多補充水分。
2
老人更應注意氣溫對身體的影響,尤其是75歲以上的老人,因為他們大多數動脈硬化嚴重或已患有高血壓。
3
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氣候下,城市人群適宜的溫度也不同。北京地區(qū)的研究結果顯示,當地的心臟適宜溫度區(qū)間為0~20攝氏度,其中最適宜溫度為12攝氏度。
當然心血管病是多個危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,個體發(fā)生心血管病的風險不僅取決于某一個危險因素的水平,還取決于個體同時具有的危險因素數目。
多個危險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可導致某一因素對心血管系統(tǒng)的危害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顯著增加。因此,心血管病防治實踐中孤立地控制單個危險因素是不夠的,還應重視對心血管病總體風險的綜合評估。